融合动力

西藏尼玛县荣玛乡南I45E021012幅、I45E022011幅、I45E022012幅1:5万区域地质调查

成果归属机构: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
成果类别:基础理论
成果完成人:
王根厚 ;梁晓 ;袁国礼 ;高金汉 ;李典;唐宇;李超;杜瑾雪
第一完成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研究起止时间:2016/05~2018/12
关键词:西藏;尼玛县荣玛乡南;区域地质调查
评价单位: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
评价证书号:资采评[2019]N1604-09号

西藏尼玛县荣玛乡南 I45E021012 幅、I45E022011 幅、I45E022012 幅 1/5万四幅区域地质调查是由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下达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的地调项目,项目工作周期为2016年 - 2018年。

按照 1∶5 万区域地质调查技术要求,在系统收集和综合分析已有地质资料基础上,针对测区存在的主要地质问题,开展 1∶5 万区域地质调查工作,系统查明区域地层、岩石、构造特征和成矿地质条件。

重点开展以下工作:

(1)合理划分测区的构造单元,对不同的构造-地层单位采用不同的填图方法进行区域地质调查。查明区内地层的物质组成、接触关系、划分对比、时代归属及构造背景,进一步完善南羌塘盆地的地层系统,建立测区的地层-构造格架。

(2)采用岩性+时代的方法详细查明测区侵入岩的分布与规模、岩石类型、结构构造、不同岩性相互接触关系及岩石地球化学等特征,重点探讨测区侵入岩的形成时代、岩浆期次、岩浆源区、构造环境及与特提斯演化过程的相互关系,重点加强岩浆混合作用及基性岩的研究。运用双重填图方法,加强测区火山机构、火山岩相、成因机制、岩浆源区和构造环境研究。

(3)系统研究区域成矿作用与地层、构造和岩浆作用的相互关系,研究不同构造对岩体和矿体的控制,总结成矿地质条件和成矿规律,解决制约地质找矿的重要地质问题。

(4)重点查明测区不同构造单元的褶皱形态、构造变形样式,查明测区断裂构造期次、力学性质、运动方向等构造特征,建立区域构造格架,探讨测区构造演化历史。

科技创新目标:

开展班怒带南北走廊带区域构造演化恢复与对比,判断班公湖-怒江洋的构造演化历史,进一步为成矿地质条件、地质背景提供约束,配合二级项目开展相关科学问题探索。 运用上述技术手段和方法,得出的主要成果包括以下几点:

(1)建立了测区的地层格架,运用多重地层学划分方案,从研究区南羌塘地块中共厘定出5个组级、6个段级填图单位及非正式填图单位。色哇组中解体出台地相灰岩滑塌块体。

(2)根据木噶岗日地层中发育的典型”岩块+基质“组构,基质变形强烈,板劈理化碎屑岩夹有大量的白垩世洋岛、蛇绿岩残块等,将其厘定为侏罗系-下白垩统的一套增生杂岩。

(3)建立了测区岩浆岩谱系。在系统的锆石U-Pb测年的基础上,划分出四期岩浆活动:137-120Ma超基性/基性岩浆岩、~103Ma曲申拉组中酸性火山岩、~76的中酸性侵入岩脉、~57牛堡组中酸性火山岩。

(4)首次发现南羌塘地块上三叠统日干配错组碳酸盐岩普遍发育新生代逆冲岩席、飞来峰构造。

(5)建立了测区的构造格架,查明了不同构造层变形特征。南羌塘侏罗系构造层发育较强烈的两期次变形,区域性面理为S2;木噶岗日混杂岩以多期次韧性变形及其叠加为特征。蛇绿岩块第一期E-W向韧性剪切和紧闭-同斜褶皱,被第二期NE向纵弯褶皱所叠加,新生代表现为逆冲岩席和飞来峰构造。

(6)查明了测区新构造活动特征。第一期为近N-S向的水平缩短,发育近E-W向逆冲断层和大型推覆构造。第二期变形体现为NEE-SWW向或E-W向的走滑断层,控制了测区近E-W向山脉和线状沟谷的形成。第三期为N-S向地堑构造,伴生有活动温泉和地裂缝。

(7)依托项目培养副教授1名,讲师1名,硕士研究生7名,本科生4名。出版《造山带填图方法》专著1部,发表国际SCI论文2篇,国内SCI论文3篇。





不到底限非好汉